应急抢险一线的“铁三角”
|
|||||
|
|||||
受暴雨天气影响,8月以来,塔日勒嘎至夏特水电站区间连续发生群发性泥石流灾害,导致流域内两座水电站全停,部分电力设备设施、巡视维护道路及边坡防护设施受损严重。 滑坡的山体,断裂的路面,洪水所到之处一片狼藉。在推土机、挖掘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,“铁三角”正带着十几名工人“火力全开”,紧张有序地开展着抢险工作。薛华伟、王海洋、王斌三位是此次应急抢险土建组的主要成员,他们是多年磨合,配合默契的“铁三角”。 抢险救援的“急先锋” 泥石流发生的第二天,天还没亮,接到执行现场勘察任务的薛华伟就带领队伍乘车出发了。作为此次地质灾害应急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,同时又担任土建抢险组的副组长,临危受命,他压力大到直抓脑袋。 受灾现场的勘查关系着后续现场抢修工作的顺利开展,险情又最先发生在距离最远的塔日勒嘎水电站。怎么进?如何救?路上他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建设。 两个小时的车程后,终于抵达距离受灾地点较近的吾合沙鲁乡附近。“前方路面泥泞且暗沟极多,车辆无法前行。”驾驶员提醒道。为了第一时间掌握受灾情况,薛华伟决定带队摸河前往。 现场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抵达受灾点后,薛华伟立即分工部署现场人员仔细勘查现场险情,一组负责掌握3号冲沟至大坝间堰塞湖及大坝和下游左岸岸坡稳定情况,二组负责勘查塔日勒嘎水电站退水渠封口及水淹厂房风险隐患,三组负责勘查塔日勒嘎水电站110千伏输电线路铁塔受损及道路情况。 入秋以后,新疆的天气逐渐转凉,现场细雨缥缈,一阵风吹来,小队成员不禁打了个冷颤。薛华伟带着队员们跑步进入险情地段,奔忙于三个小组之间进行现场指导,48个小时内,爬坡过坎,蹚水过河,实时传输数据,细节沟通,最终为科学制定现场抢修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撑。 丈量灾情的“背包客” 23天,近485公里,每天负重4公斤,往返于夏特水电站和塔日水电站两地,计数46万步,这是王海洋这段时间来回奔波的里程数。从8月5日灾情发生到现在,他一直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。 “参加工作19年,这次最恼火了。” 听话间,一个中等的身材,皮肤黝黑,大步流星的大高个背着电脑包闯入我们的视线。 8月7日晚上,是王海洋和抢险小组神经最紧绷的一晚。随着应急抢险车队和物资陆续抵达,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要进行坝后堰塞河道疏挖与分流,降低坝后堰塞湖壅高水位,全力保证大坝安全。现场调度变成了最大的考验。 原有主干河道已经被冲毁,河道内存有大量淤泥,110千伏输电线路多处铁塔倒伏,现场散落着被淤泥掩埋的铁塔残骸,推土机、挖掘机、起重机等大型机器极易陷入。地形地貌大幅度改变,对工程机械现场应急作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。 “这个时候可真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。”为了加快推进抢险救灾,他驻扎在抢险现场,每天埋头在电脑前一遍遍整理资料,记录数据,一遍遍进行现场地形地貌分析、水位变化分析、危险源识别等工作。 在他的带领下,送出线路巡视维护通道成功被抢通,为后续线路抢修队伍顺利进场打下了基础。 老“斌”的电能 如果说要在抢险组里票选“模范标兵”,大家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投给王斌。 王斌毕业就到水电站工作,参与了云南云鹏水电站、牛栏江滇池调水工程、四川热枯河梯级水电站等7个水电工程的历练。塔日勒嘎水电站,是王斌参与建造的第6座水电站。 今年5月,王斌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,此次抢险中,这位“老伤员”,心里也始终捏着一把汗。身体的极限、严峻的抢险形势,大家都劝他在后方做好技术保障工作。但他还是主动请缨前往一线参加战斗。为了不让大家担心,他总是笑着说自己安装了“电芯”,不打紧。 多年来,他一直坚守在一线,为人谦逊,生活朴素,平时喜欢和同事们说说笑笑,待人亲切。驻守抢险救灾现场后,他面容严肃,多了一层疏离感。为了对接好现场抢险工作,他总结出了“一听、二论、三细心”的工作经验。 “一听”,就是要善于“耳听八方”,提高对现场灾害情况的警惕性;“二论”就是要以讨论促融通,抢险救灾工作涉及程序及环节众多,要及时与他人沟通,有序推进抢险;“三细心”就是要仔细核查敲定的事项和分派的任务是否已经落实。秉持这样的理念,他用专注执着、精益求精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。 作为驻扎抢险一线的首批成员,长期值守,在高原强烈紫外线和阳光的炙烤下,所有的防护都不是那么有效,他的身上,遍布着晒后的黑色印记和未蜕完的皮肤。 “脸上晒得生疼,新长出的皮肤可金贵,洗脸都不敢使劲搓了。”大家互相打趣道。说罢,又投入紧张的抢险救灾中。 专注于把工作做好、做优,迎难而上、团结奋进,在困难中锻炼担当体魄,磨砺过硬本领。这就是电建人的本色和责任担当。 当前,虽然应急抢险救灾取得了初步胜利,但是灾后修复工作仍然任重道远。克州新隆公司将继续紧密团结,英勇奋战,全力打赢恢复发电攻坚战,守护好祖国西极的水电站,守护帕米尔高原万盏灯火长明。 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